...
什麼是真菌?What is a fungus? (2/2)

文章資訊

分類:真菌簡介
發布日期:2022/03/28

 

      上一期文章為大家介紹了廣義真菌的基本定義和特徵,那麼狹義真菌(即「真」真菌,true fungi)的定義是什麼呢?它們與廣義真菌又有什麼差異呢?我們或許可以從黏菌(myxomycetes)、卵菌(oomycetes)這二種與狹義真菌非常相似的類群來了解箇中差異為何。
      黏菌(slime molds/myxomycota)顧名思義在視覺及觸覺上皆有黏液的感覺,全世界約有1000個物種。黏菌有著變形蟲(amoeba)的細胞結構,且具有能釋放孢子的子實體,因此黏菌從巨觀型態上看起來與黴菌(molds)很相似,黏菌一開始也被視為真菌的一員,隨著研究的發展真菌學家們才發現黏菌並不同於狹義真菌。黏菌的子實體不具有細胞性的外膜,以原生質體的形式生長不具有菌絲,幾乎沒有細胞壁,細胞核於生活史中有時為單倍體(haploid/1n)有時為雙倍體(diploid/2n),具異形鞭毛(anisokont)。
      卵菌(oomycetes/oomycota)又稱水黴菌(water molds),卵菌的名稱是因其菌絲於有性世代時會發育成卵囊(oogonium)並產生卵孢子(oospore)而來,而水黴菌一詞則是因為卵菌具有菌絲且會產生孢子,故早期被認為是真菌的一員,且它們偏好生長在高濕度或者流水表面上,因此稱之為水黴菌。卵菌具有腐生性(saprobic)與寄生性(parasitic)二種營養模式,其中大多為植物寄生性,會造成許多植物病害,像是歐洲歷史上有名的愛爾蘭大飢荒(The Great Famine, 1845-1852)就是因 Phytophthora infestans 這種卵菌所造成的, P. infestans 寄生在馬鈴薯上造成馬鈴薯大量枯萎,導致糧食嚴重匱乏,此次飢荒導致了約一百萬人死亡,在當時愛爾蘭人口因為死亡和遷徙減少了約20-25%的人口數。卵菌雖然與狹義真菌非常相似,但仍有一些地方有所不同,例如:卵菌不具有子實體、細胞壁的成分為纖維素(cellulose)不具有幾丁質(chitin)……等等。
黏菌
(Myxomycota)
卵菌
(Oomycota)
狹義真菌
(True fungi)
子實體 不具細胞性外膜 多種類型
菌絲
細胞壁 幾乎沒有細胞壁 含纖維素 含幾丁質
細胞核數
(染色體倍性)
原生質時期:雙倍體
孢子/變形蟲時期:單倍體
2n 單倍體

雙核
鞭毛 異形鞭毛
(anisokont)
不等鞭毛
(heterokont)
幾乎沒有

後鞭毛
(opisthokont)
      由上述比較可以得知,黏菌和卵菌這二種廣義真菌在許多地方都與狹義真菌有所不同,但其中的共同點是二者細胞壁成分皆不含有幾丁質,換言之,細胞壁若無幾丁質就不算是狹義真菌,此外,鞭毛的有無以及鞭毛的型態也是辨別的特徵之一。黏菌和卵菌雖然不是狹義真菌,但在生態上扮演著很重要且有趣的角色,未來我們也將為大家帶來更詳盡且有趣的介紹。
Note:
  • –mycota: 為科學分類「門」的字尾;–mycetes: 則為「綱」的字尾。

參考資料

1. Amy Y. Rossman and Mary E. Palm. Why are Phytophthora and other Oomycota not true Fungi? The website of the American Phytopathological Society (APS)
2. Meike Piepenbring (2015) Introduction to Mycology in the Tropics.

 


延伸閱讀

什麼是真菌?(1/2)